制定井的开采计划时,平衡水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核心是 **“按需开采、动态调控、源头保护”**,通过科学核算开采量、强化过程管控、配套保护措施,实现开发与保护的可持续共存。
核算区域水资源承载力:结合当地水文地质资料,通过测井、抽水试验确定地下水补给量,将井的年开采量控制在补给量范围内,预留 20%-30% 的生态缓冲量。
划定开采红线:禁止在地下水超采区、水源保护区核心区新增开采井;已有井需削减开采量,避免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引发地面沉降、植被枯萎。
匹配用水需求:根据农业灌溉、工业生产或生活用水的实际需求,分时段、分季节制定开采计划(如灌溉旺季适度增加,枯水期减少),避免盲目开采。
采用间歇开采模式:避免 24 小时连续抽水,设置 “抽水 - 停抽” 循环(如抽水 4-6 小时,停抽 2-3 小时),给地下水补给留出时间,减缓水位下降速度。
控制抽水强度:选择流量与含水层补给能力匹配的水泵,避免抽水速度过快导致井周形成 “漏斗状” 水位下降,破坏周边土壤含水量和生态环境。
合理布局开采井:多个开采井间距需符合规范(通常不少于 500 米),避免集中开采造成局部地下水资源枯竭,影响周边植被和地表水体。
防止地表污染渗透:在井口设置防护装置(如密封井盖、防护井台),避免雨水、生活污水、农药化肥残留渗入地下;井周边 50 米内禁止堆放污染物。
监测地下水状态:安装水位监测仪、水质检测设备,定期记录地下水位变化和水质指标(如 pH 值、污染物含量),若出现水位异常下降或水质变差,立即暂停开采并排查原因。
开展生态修复:在地下水补给区(如山地、林地)保护植被,减少水土流失,提升地下水涵养能力;对因开采导致的地表干旱区域,适度开展人工补水(如雨季收集雨水回灌)。
定期评估调整:每年结合降水量、地下水位、生态环境状况(如周边植被覆盖率、地表水体水量),重新核算可开采量,调整下一年度开采计划。
应对极端天气:干旱年份减少开采量,优先保障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;暴雨年份可适度增加开采,同时利用地表水利工程蓄水,补充地下水。
强化违规管控:严禁超量开采、擅自改变用水用途(如工业用水转农业漫灌);对违规开采行为制定处罚措施,确保计划落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