影响钻井出水量的核心是 “含水层供给能力” 与 “井水传导效率”,关键因素可归为地质水文、钻井工艺、后期维护三类,且相互作用决定最终出水量。
含水层属性:厚度越厚、孔隙度 / 渗透率越高(如砂层、砾石层),水源储备和水流速度越强,出水量越大;反之,裂隙少的岩层、致密黏土层出水量差。
地下水补给:区域降水量、地表水(河流、湖泊)渗漏量,以及地下水径流是否通畅,直接影响水源持续供给能力。
隔水层分布:钻井路径中若遇到厚层隔水层(如页岩、硬黏土),会阻挡深层水源,导致无法触及富水层。
地下水水位:静水位过低或开采后水位下降过快,会导致井水补给不及时,出水量衰减。
钻井深度与位置:未钻至富水含水层、位置偏离地下水径流通道,会直接导致水源不足。
滤水管配置:长度不足、孔径 / 开孔率不合理,或安装位置未对准含水层,会减少进水面积,阻挡水流。
滤料填充:滤料颗粒级配不当、填充不密实,会堵塞进水通道,或导致泥沙涌入井内,影响出水。
井壁结构:井壁坍塌、套管损坏,会造成泥沙堵塞或地下水流失,降低出水量。
洗井不及时:井壁、滤水管被泥沙、水垢或生物黏膜堵塞,会阻碍水流进入井内。
过度开采:抽水速度超过地下水补给速度,导致水位持续下降,出水量逐渐衰减。
周边污染或干预:附近钻井过度抽水(抢占水源)、地表污染渗透,会影响地下水供给和水质,间接降低有效出水量。